《田野工作与采风》课程标准
- 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价值
田野工作作为一种特定的学术空间已成为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科研内容,它与相关的诸学科:如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一样,在研究方法上特别强调要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实地调查去亲自获得翔实的科学研究资料。其学科性质以及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了这门学科是一门注重实际音乐调查,并从中吸收和积累丰富现场资料的音乐理论学科。故田野工作是音乐学重要的理论科目。《田野工作与采风》是针对我院音乐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和专业实践课程,学分为10学分(2+8),是音乐学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讲授国内外的田野理论与方法以及该领域的优秀范例,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田野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本学理和实践方法,为学士学位论文的田野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等田野方法的准备。
- 课程目的与目标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达到如下目的:①以讲授田野工作与采风的方法论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中外田野工作与采风的历史与发展的基本概况;基本掌握当下学科前沿的理论思潮和文献成果;②围绕着田野工作的准备工作、现场调查和资料整理之三阶段的工作性质,结合影像及录音图片,分别讲授田野工作过程模式的建立、理论及方法的准备、考察计划的设定、现场调查诸方法、调查中的摄影和记录工作、现场及案头整理的手段、民族音乐学的纪录和传记工作等,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田野方法,并对此具有较强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③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实地调查某音乐品种或诸类音乐现象,将这一实践课程真正结合田野实地考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活动;通过田野教学示例,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田野的基本理论方法于实践中;④通过讲授田野调查报告的写作与表述等田野写作内容,使学生能通过学院集体安排的实地考察专业实践,自选田野某活态音乐课题,以田野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撰写音乐调查报告。培养其理论实践创新能力。
3、课程对象
本课程对象为音乐学系四年级;未修习过本课程的部分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进修生、访问学者。
- 课程类型
音乐学系专业实践。
- 课程内容
史论实践课。
- 授课形式
集体课, 20人左右。
- 先修课程
汉族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少数民族民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学论文写作等。
- 学时学分
每周授课2课时,1学期,18周,共计36学时,2学分;另加专业实践(实地考察)144学时,学分8学分,课程总学分总计10学分。
-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
①讲授中国采风制度、西方田野工作的历史与发展的基本概况;田野理论模式的发展以及田野工作的学术立场,基本掌握当下学科前沿的理论思潮和文献成果。
②围绕着田野工作的准备工作、现场调查和资料整理之三阶段的工作性质,结合影像及录音图片,分别讲授田野工作过程模式的建立、理论及方法的准备、考察计划的设定、现场调查诸方法、调查中的摄影和记录工作、现场及案头整理的手段、民族音乐学的纪录和传记工作等,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田野方法,并对此具有较强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
③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实地调查某音乐品种或诸类音乐现象,将这一实践课程真正结合田野实地考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活动;通过田野教学示例,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田野的基本理论方法于实践中;
④通过讲授田野调查报告的写作与表述等田野写作内容,使学生能通过学院集体安排的实地考察专业实践,自选田野某活态音乐课题,以田野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撰写音乐调查报告。培养其理论实践创新能力。
- 课程实施
-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部分网络教学
教学手段:教师主讲、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提问与讨论)。
- 教材选用
《田野工作与采风》(杨红著,内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待出版,2009)
- 参考书目
Barz and Cooley ed. Shadows in the Field. Edited by Barz and Coole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陈守仁编著:《实地考察与戏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出版,1997。
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古塔 弗格森编著:《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马戎等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间音乐采访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课程内容 | 知识要点 | 掌握重点和难点 | 考核点 |
第 一 周 | 第一单元 中国采风制度 | 采风和田野工作两者概念之异同; 中国采风制度的源起和发展脉络; | 田野工作与采风之概念异同; 延安对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对当今的影响和作用; | 同左+讨论 |
第 二 周 | 第二单元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模式 | 早期进化论的田野工作; 田野调查的里程碑; 马林诺夫斯基与驻在式田野工作; 当今对田野工作方法论的反思; | 驻在式田野工作模式的深远影响; 田野方法论的重构与反思; | 同左+讨论 |
第 三 周 | 第三单元 田野理论模式的发展
| 田野工作经验与方法论确立; 考察地点与关注焦点; 田野关系和田野叙述; | 学术经历与田野工作方法论之关系; |
同左+讨论 |
第 四 周 | 第四单元 田野工作的学术立场 | 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 田野研究的类别: 问题研究 过程研究 | 主位与客位; 大传统与小传统; 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 ; 田野伦理; | 同左+讨论 |
第 五 周 | 第五单元 田野工作的准备工作 | 案头准备; 理论及方法的准备; 装备和人员配备;
| 田野理论的构建与方法论; 田野关系的重要性;; | 同左+讨论 |
第 六 周 | 第六单元 考察计划的设定
| 民间音乐调查提纲; 西方民族音乐学家的考察理念; | 中西调查提纲的设定之比较及其理论视域; | 同左+讨论 |
第七 周 | 第七单元 田野工作的现场调查 | 现场调查的重要性 现场调查的基本要素; 现场调查的注意事项 | 现场调查的诸要素与实施的根据 | 同左+讨论 |
第 八 周 | 第八单元 调查方法述要 | 参与观察法; 参与客化法; 相关比较法; 选择调查法:抽样法—随机抽样、非随机性抽样; 相关比较法; 个别访谈法 :开放性访谈、 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 类别谱系法;
| 参与观察与参与客化之关联和异同; 访谈与统计的关系; | 同左+讨论 |
第 九 周 | 第九单元 影视民族音乐学 | 影视人类学及其拍摄原则; 影视在民族音乐学研究和实地考察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学影视片; | 民族音乐学影视拍摄目的与应用前景; 影视拍摄的三完整原则; | 同左+讨论 |
第 十 周 | 第十单元 音乐图像志 | 音乐文化事象; 场面、人物与乐器; | 音乐图式文件与特定文化象征和文化意义的关系; 图像志的重要目标揭示实际音乐表演的有音乐特质和音乐分析。 | 同左+讨论 |
第十一周 | 第十一单元 民族音乐学的书面记录 | 田野笔记; 音响记录; 访谈记录; | 现场记录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同步性; | 同左+讨论 |
第十二周 | 第十二单元 音乐转写工作 | 样本与记谱; 转写与翻译; 中外记谱方法论述要; | 音乐转写与翻译的方法论重构; | 同左+讨论 |
第十三周 | 第十三单元 田野工作的资料整理(现场整理) | 现场整理的意义; 现场整理的注意事项 ; 现场整理的几个方面 ; | 明确现场整理的重要性及其诸方面; | 同左+讨论 |
第十四周 | 第十四单元 案头整理 | 资料整理的原则; 建立档案; 民族音乐学的记录工作 :曲谱 、歌词 、绘图; | 案头整理的档案化; | 同左+讨论 |
第十五周 | 第十五单元 音乐调查报告 | 音乐调查报告的作用; 音乐调查报告的选题; 音乐调查报告的格式; | 音乐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及其书写; | 同左+讨论 |
第十六周 | 第十六单元 总复习 | 考察计划设定; 调查方法确立;; 现场记录与案头分析; | 演讲 | 同左+讨论 |
第十七周 | 第十七单元 实地考察(专业实践) | 音乐事象考察 | 田野工作的诸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 同左+讨论 |
第十八周 | 第十八单元 实地考察(专业实践) | 音乐事象考察 | 田野工作的诸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 同左+点评 |
- 课程评价
考核方式:
1、要求学生在中外田野工作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上,通过教学田野实践考察与亲身体验,写出某一个案的田野调查报告,字数5000字以上。其中,方法论40分,报告文本内容和书写60分。
2、总评构成(百分制):调查报告80% + 课堂讨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