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美学在音乐学中属于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音乐美学概论和音乐美学史两大类,前者包括音乐美学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成果,属系统音乐学范畴,后者主要包括中国音乐美学史和西方音乐美学史方面的知识成果,属历史音乐学范畴,两者共同构成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作为音乐学学科课程,是音乐学学科知识构成和音乐学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音乐美学是用哲学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美的实践和理论,要求研究者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与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音乐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音乐美学课程在思维的训练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2.课程目的与目标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学生不仅能够对构成音乐美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各种具一定代表性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有基本的了解,而且能够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和西方音乐美学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论著及其音乐美学思想、以及以不同方式呈现的音乐审美意识的主要论点、思想价值等有基本的了解。
课程在进行系统的基础性、通史性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将结合某些专题性研究成果的讲解,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了解如何运用音乐文献史料进行音乐美学史研究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评论能力和理论素养,同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课程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音乐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以及自愿选修本课程的部分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的进修生、访问学者。
4、课程类型
音乐学系专业主干类必修课程。
5、课程内容
本课程属史论类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学概论和音乐美学史两大类。这两类内容在每一学年中,先后以“音乐美学史”和“音乐美学基础”为名分学期开设。
6、授课形式
集体课,15-20人左右。
7、先修课程
中外音乐史类课程、传统音乐类课程。
8、学时学分
本课程开设一学年。每周2课时,每学期18周,36学时,2学分;每学年计36周,72学时,4学分。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美学基础和音乐美学史两大类。
音乐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包括对构成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这“四论”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并在些理论框架中,集中对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问题,音乐美学中的情感情绪问题,,音乐创作、表演、传播三度创作中的立美和审美的问题,音乐美的鉴赏问题,音乐美与价值问题以及音乐美育问题等进行介绍、分析和展开研讨。
音乐美学史的课程内容,包括对中国音乐美学史、西方音乐美学史各个历史时期具一定代表性的人物、论著及其音乐美学思想、以及以不同方式呈现的音乐美学思想、论点和理论价值给予介绍、分析和评价,同时尽可能结合音乐美的实践,了解历史上产生的各种类型的音乐审美意识。课程学习将集中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三大书”(《乐记》、《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及其思想、论点进行较为深入的介绍和分析,还将集中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上一些重要代表人物(例如汉斯立克、黑格尔等)的音乐美学思想和代表性观点(例如20世纪一些较有影响的音乐美学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讨。课程教学还将对中国和西方一些具代表性的音乐审美范畴进行较为集中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三、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手段:教师主讲、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提问与讨论;组织学生专题研讨,教师引导、启发)
2、教材选用
《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罗小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2版。
3、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资料注译》,蔡仲德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
《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新版。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修海林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于润洋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4、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学期(秋季学期):音乐美学史
单元 | 课程内容 | 知识要点 | 掌握重点和难点 | 考核点 |
1 | 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 | 原始乐器的形式美及其美感特征 | 乐音的动态形式美与“音乐的耳朵”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如何构成的。 | 同左 |
2 | 上古三代的音乐审美意识 | “王者功成作乐”、祭乐“尚声”、“乐以象德”以及周代雅乐的审美意识 | 夏、商、西周三代宫廷乐舞所反映的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3 | “乐”:上古音乐美学范畴考 | “乐”的字源学研究;“乐”作为音乐审美范畴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 “乐”在字义及其内涵的演化中如何成为具音乐审美范畴意义的概念? | 同左 |
4 | “和”:上古音乐美学范畴考 | “和”的字源学研究;“和”作为音乐审美范畴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 “乐”在字义及其内涵的演化中如何成为具音乐审美范畴意义的概念? | 同左 |
5 | 春秋宫廷诸官的音乐美学思想 | 史伯、师旷、季札、医和、子大叔、单穆公、伶州鸠的音乐美学观念及概念 | 春秋诸官音乐思想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其认识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6 | 先秦诸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代表性概念、范畴及其理论内涵。 | 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其认识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7 | 秦汉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 《吕氏春秋》《淮南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代表性概念、范畴及理论内涵 | 什么是《吕氏春秋》讲的“行适”、“心适”、“音适”?《淮南子》对音乐审美接受中主体认知的认识。 | 同左 |
8 |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 《乐记》中“感于物而动”命题的涵义、其音乐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对心声关系、内容与形式、美与审美等方面的认识。 | 如何理解“感于物而动”命题的真正涵义;“动”与“静”、“德”与“欲”的人性论基础;心声关系。 | 同左 |
9 |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 嵇康“声无哀乐”音乐美学思想及代表性概念、范畴及理论内涵。 | 嵇康如何认识谈心声关系?其认识上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 同左 |
10 | 《溪山琴况》的琴乐美学思想 | 徐上瀛的琴乐美学思想及代表性概念、范畴及理论内涵。 | 徐上瀛如何从“弦”“指”“音”“意”的关系来把握古琴24况之间的关系? | 同左 |
11 | 唐宋元明清的音乐美学思想 | 唐宋元明清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唐宋元明清代表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12 |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 古希腊时期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古希腊时期代表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13 | 中世纪神学观念影响下的音乐思想 | 中世纪时期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中世纪时期代表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14 |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中的音乐审美意识 | 文艺复兴时期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15 | 17世纪理性精神影响下的音乐审美意识 | 17世纪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17世纪代表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16 | 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音乐审美意识 | 18至19世纪初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18至19世纪初代表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17 | 汉斯立克、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 | 汉斯立克、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汉斯立克、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18 |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哲学介绍 | 20世纪西方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概念、范畴的理论内涵。 | 20世纪西方代表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同左 |
第一学期(秋季学期):音乐美学基础
单元 | 课程内容 | 知识要点 | 掌握重点和难点 | 考核点 |
1 | 美学和音乐美学 | 美学和音乐美学的学科和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 美学的定义;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 同左 |
2 | 音乐美学理论新构——“四论”及其基本框架 | 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 | 音乐美学“四论”理论内涵及整体构成中的相互关系。 | 同左 |
3 | “乐本体”与“音本体”:关于音乐美学存在方式的思考 | 关于“乐本体”与“音本体”的理论分型及中西音乐美学观念的比较 | 如何在古今、中西音乐观念的不同背景下认识“乐本体”理论的现代学术意义 | 同左 |
4 | 音乐美学中的情感情绪问题(1) | 音乐美学情感情绪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心理学基础 | 情绪心理机能的4个特征与情感机能系统的3个基本特征。 | 同左 |
5 | 音乐美学中的情感情绪问题(2) | 音乐美学情感情绪概念的区分与界定 | 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立美、审美活动中的情感情绪问题 | 同左 |
6 | 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学术争鸣(1) | 王宁一论点的介绍和分析 | 如何认识王宁一“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是一个东西,而且是同一个东西”的论点? | 同左 |
7 | 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学术争鸣(2) | 费邓洪和茅源论点的介绍和分析 | 费邓洪和茅源如何批驳王宁一的论点? | 同左 |
8 | 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学术争鸣(3) | 修海林对上述争论的总结与评价;周海宏等人对内容和形式问题的再争鸣和不同认识。 | 有关这场争论理论的分歧点是什么?其中具普遍意义的理论上的症结处在哪里? | 同左 |
9 | 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和他律论(1) | 西方音乐美学史他律论的代表性学说 | 他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 同左 |
10 | 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和他律论(2) | 西方音乐美学史上自律论的代表性学说 | 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 同左 |
11 | 音乐美学理论中的实践论问题:立美与审美 |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实践观点 关于立美与审美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 如何认识音乐美学中的立美和审美问题 | 同左 |
12 | 音乐美学理论中的实践论问题:美育 | 关于美育的基本功能 | 如何认识美育的两个基本功能;美育与艺术教育、技能教育的概念区分。 | 同左 |
13 | 音乐美学价值论问题 | 价值与价值观,审美关系与价值关系,审美评价的基本特征 | 什么是音乐美的价值存在;审美价值的相对性 | 同左 |
14 | 当代音乐美学中的音心对映论之争 | 关于音心对映论的学术争鸣 | 音心对映论之争在音乐美学理论建设中的意义 | 同左 |
15 | 民族器乐审美范畴研究 | 我国民族器乐审美范畴的构成与人文情感 | 我国民族器乐审美范畴的主要特点 | 同左 |
16 | 阿多诺和丽莎的音乐美学思想及苏联东欧的音乐美学理论 | 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和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及苏联东欧音乐美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 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和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苏联东欧音乐美学研究中的理论热点问题与主要认识 | 同左 |
17 | 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理论与音乐美学 | 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理论与音乐美学理论研究 | 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理论对音乐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 | 同左 |
18 | 音乐美学中的理解和意义 | 有关音乐的理解和意义的音乐美学理论 | 如何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认识音乐中的理解和意义 |
四、课程学习评价
考核方式:1、论文;2、卷面笔试。
课程考核的主要原则是,不提倡死记硬背,以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思维能力为主。考核可以采用专题论文写作、卷面笔试等不同方式进行。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应达到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卷面考试可以开卷。考试采用百分制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