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开展第三场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系列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云峰(桑德诺瓦)教授主讲,由综合教研室主任桑海波教授主持,题名为“说点心里话——少数民族音乐研究40年得失与思考”。
和云峰(桑德诺瓦)教授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博士。从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艺术管理、文化产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教学多年。兼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创办人兼艺术总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
讲座伊始,桑海波教授为同学们隆重介绍了和云峰教授的教育与学术成果,强调了他在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瑰宝上的重要贡献。和云峰教授概述了本次分享将会涉及到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自述在个人学术钻研历程中的得(收获)与失(遗憾),其二是基于经历经验展开的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认知观念和研究理念的思考。
首先,和教授从入行动机和学习机遇展开讲座内容,以点带面,通过深耕40余年的亲身经历,折射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时间节点,以及身为研究者需要秉承和坚持的学术素养,并基于此提炼出三个核心关键词:自信、自律、自强,在此基础之上方可自立。
和云峰教授指出学者要学会合理借鉴、观念自立、理论自立、实践自立。要把握好局内与局外、主位与客位、宏观与微观、描述与阐释、我者与他者、近经验与远经验的关系,同时密切保持对当下学科热点(如近信仰与远信仰;远近·内外·定活——两极变量、表面·中间·核心——三个层面、信仰体系和仪式音声等)的关注,不可凡事借用他人的语言和程式来表达,最后必须立足于实践知行合一,方可避免雷同呈现出个性化思考与学术成果。
针对研究实操,和教授归纳了以下几点对于研究者素养的实际要求。
一是,在研究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理念和兴趣,处理好“局内、局外”相互关系,并以白沙细月中重要丧葬曲《美丽的白云》的翻译问题、歌与东巴象形文字的对照表、几首白族调歌谱为例,阐述了关注研究对象语言、文字和格律的重要性;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要讲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针对实际问题不能空谈理论虚建空中楼阁,要掌握真实的客观史实,在文本书写上尤其注意应处理好自证、他证、旁证的关系;
三是,在认知观念上应当鼓励传统的研究观念,树立辩证的研究观念,借鉴先进的研究观念;
四是,在研究理念上一切研究理论仅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无论中外理论,实践时切忌本末倒置。同时,研究者本人的研究身份转换也应当顺其自然,在踏实的田野工作中稳步掌握“跳进”“跳出”的能力,潜心钻研方可收获坚实有声的学术成果。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热切向和云峰教授提出了各个维度和研究领域的学术问题:包括微观上对多个民族合流后共容共生现象课题的研究着手点、宏观上民族音乐理论如何回馈于当地的文化与经济建设等等。和教授卓有见地的回答和建议为同学们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激发出了学术研究的新火花。
最后,桑海波教授总结了和云峰教授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三者统合体下,对音乐学从学科到科学研究问题的高维思考,同学们可从这一前沿的研究路径中挖掘和找寻出愿为之钻研的方向。
此次讲座不局限于特定的学科领域,为广泛的音乐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理念指导和启发,让中国音乐学院学子们更加关注于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协同发展,以更好地承担音乐研究者在当今时代下不可替代的民族使命。
撰稿:欧阳德慧
摄影:欧阳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