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概况

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

一个缺乏理论思维和学术创新的民族势必在全球音乐文化交流与世界文明价值共建的时代洪流中弱位失语。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创建之初,以理论研究与教学为核心、以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便在此认识中问世。初建时名为音乐理论系,1981年更名为音乐学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20年底,为贯彻国家高教发展战略方针,为深化“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宗旨,为开创国音双一流高校建设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格局,依托音乐学系(Department of Musicology)正式成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Chinese Musicology Institute,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CCMCMI)。

回望近六十年风雨历程,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历代学人,始终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经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初心如磐、奋楫笃行的不懈努力,业已形成理念与时俱进、行动贵在为新、责任勇于担当、体系较为完备、力量较为雄厚的科研与教学等各方面多维度同步发展、综合实力与优势鲜明的专业团队,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立体贯通的人才培养平台与学位授予权,成为富于中国化和国际化色彩的音乐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重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在探索中国式音乐学教学与科研现代化的进程中,为配合学校发展,为响应国家需求,为高质量培养音乐学专业人才,教研工作基本构成单位即教研室几经科学调整。目前,音乐学系(音研院)下设三大教研室,分别为中国音乐史教研室(专业方向涵纳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当代音乐史、中国音乐文献学等,教研室主任为金溪)、世界音乐史教研室(专业方向涵纳西方音乐史、世界/全球音乐史、流行音乐史、电影音乐史、音乐文献翻译、西文音乐文献学等,教研室主任为毕明辉)、综合教研室(专业方向涵盖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非遗保护与声音文物研究等,教研室主任为桑海波)。

怀瑾握瑜,风禾尽起。基于三大教研团队,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于近年积极开展的大音乐学本学科与新文科视域下的跨学科教研改革,在最大程度与最广范围整合音乐学专业学术力量(如中国乐派研究院学术团队)、打造兼具学校发展与国家需求、专业提升与学科建设、科研精进与教学提升多方面平衡协调、多路径并举共进特色的音乐理论学科体系的同时,还在由中国音乐学院倡导力行的“中国乐派”建设工作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作用。2021年以来,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不仅在“中国乐派8+1 思政+X”课程体系改革中,承担《中国音乐史》《世界音乐史》及《民歌与戏曲》三大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法创新、教材创新编撰等全方位任务,更在音乐学专业主课的定位、定向与定标等基础与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于国内率先推出五年制音乐学专业主课《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标准,在中国音乐学院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建设中表现出马行千里、不洗尘沙的实干精神与事业格局。近年来我系/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优质教学和高质量研究互为转化的基础上,本科人才培养学制由五年转为四年,并积极探索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人才的全球竞争力。

松柏之志,经霜更茂。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前仆后继,生生不息,在历代学人艰苦卓绝的建设中,形成一直雄厚而富于特点的学术与师资团队。此中,既有冯文慈、耿生廉、董维松、何昌林、张静蔚、沈洽、吴文光、杜亚雄、陈铭道、赵塔里木、姚艺君、修海林、赵为民、刘勇、韩宝强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前辈专家,也有学术、学科、学缘背景多元、多学科交叉、本专业成就突出的新生代学者。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各教研团队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其中多位学者与教师在学术界发挥重要领军作用、在相关学会担任重要职务。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毕明辉、康瑞军、吴志武等教授,分别来自北大、华中师大、星海音乐学院等学府,成为音乐学系(音研院)跨学科、跨院校、跨团队强强联合的有效助力。在音乐学研究各专业领域的学术与教学方面,音乐学系(音研院)也获得多方面可喜成绩,曾先后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3项,金钟奖终身成就奖1人,金钟奖理论评论奖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含青年)名师5人,北京市长城学者3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现任党政领导集体成员为肖明书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博士)、康瑞军主任/院长(中国音乐史博士)、金溪副主任/院长(中国音乐文献学博士)、解睿副书记(公共管理硕士)。目前,音乐学系(音研院)正继续集中力量建设“中国乐派8+1 思政+X”教学体系,提升音研院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智库研究功能,优化学术与教学团队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互动互促的能力,孵化并培育系列学术论文与著作,打造全新音乐学教学科研格局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遵循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基本宗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音乐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