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22日,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音乐学系)举办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系列活动。此次系列活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由音乐学系、研究生院、教育教学中心联合主办,以“中国乐派音承文脉”为主题,立足学生本位,扎根我校艺术实践,深植音乐学系学术传统,站在学科发展与文化涵育的高度,切实提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质量。
此次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系列活动以“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博采众长、涵育人格、学科互动、问道求真”为宗旨,探索“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扎根传统、拥抱世界”的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建设”音乐学课标与教材建设专家论证会、跨学科高端学术系列讲座、音乐学高端学术系列讲座、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专题工作坊、博士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专题学术论坛五个部分组成。
(一)“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建设”音乐学课标与教材建设专家论证会
10月17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与我校教研团队,就“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音乐学专业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召开专家论证会。
我校校长王黎光教授莅临现场指导,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王黎光校长站在高校音乐教育与国民教育的高度,强调“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建设并非为一家定标,而是确定新世纪国家艺术教育的标准,是具有广泛而长远意义的伟大事业。音乐学系主任毕明辉教授首先概述课标的体系宗旨、课标设计与课程设置,针对“音乐学主课”长期缺位的现象提出思考。此次音乐学主课“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建设是外显化、层级化、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探索,希望标准的确立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各组专家在分会场就音乐学主课与音乐学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世界音乐史”四门课程标准进行论证,提出建议与意见。课程团队负责人毕明辉教授、陈爽教授、康瑞军教授和康啸教授就分会场情况进行总结,各门课程的课标均获得与会专家大力支持、全票通过。专家针对课标提出建议,表示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育要完成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感性经验向理性经验的转型与升级。
(二)跨学科高端学术系列讲座
跨学科高端学术系列讲座旨在以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师生深入音乐本体,面对21世纪愈发复杂的音乐现象与音乐文化,以更加宏阔的格局、更加新颖的视角、更加前沿的方法建立音乐学学术体系和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教授以“人类初音与民族风彩”为题,讲述东方口簧与鼓簧艺术。范子烨教授采用文献考据、田野调查、乐器考古学、音乐考古学等研究范式与跨学科方法论,从乐器本体、发音原理、原境应用、象征意涵、文明意义等方面详细阐释口簧与鼓簧艺术,使我们得以一窥人类初音。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数学科学学院王杰教授以“音乐集合理论概述”为题进行讲座。他引介20世纪作曲理论原典与作曲家作品,梳理理论发展历程,讲授从音级到音类、从音类到音类集合、从音类集合到集合类的三层抽象,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论证逻辑。王杰教授立体叠加的方式弥合音乐感性经验和数学理性理论之间的断裂,基于复杂现象为学生介绍理论与方法的无限可能。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赵白生教授的讲座题目是“传学奏鸣曲:音乐大师的身份迷思”。赵白生教授从经验的经典化、自我的寓言化、身份的象征化三方面,结合巴赫、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鲍勃·迪伦等诸多音乐大师的典型传记分析其人其乐,论证音乐大师之为大师、历史之为历史的探查渠道。赵白生教授总结表示,传学与传记作为音乐研究与音乐家研究的“奏鸣曲”,中国乐派建设需要音乐大师、需要音乐大师传记研究。
跨学科高端学术系列讲座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与学术尖端缩短距离,碰触学术前沿的发展现状,了解现实中的知识形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层面切实为学生带来跨学科的视角和眼界。音乐学系将深入推进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与各领域前沿专家学者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全校师生提供坚实的学术保障。
(三)音乐学高端学术系列讲座
音乐学高端系列讲座跨越音乐学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科技等多个专业领域,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举办讲座。
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在“新文科”视域下,通过“宋徽宗及其大晟新乐辩证”这一历史学个案的研究,强调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应在史料基础上进行历史学、考古学、乐律学多学科的综合论证。
北方昆曲剧院的张卫东、王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古歌的传承与流变以及昆曲花旦艺术进行细致讲解,以现场范唱与“无实物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昆曲艺术的魅力。
中国唱片集团副总裁侯钧通过对国乐经典版本的解读,阐述当代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传播。
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则围绕音乐科技的起源、本质及AI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前景,启发学生对AI音乐与传统作曲的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与讨论。
系列讲座包纳当代音乐学研究的诸多研究视阈、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充分体现音乐学学科的包容性与延展性,是音乐学前沿研究的典型范式。
(四)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专题工作坊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赵彤教授,助教廖香玉、叶唯简共同开展了三场以“语言学与音韵学原理与应用”为主题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专题工作坊。工作坊从元音、辅音和声调三要素方面重点讲解国际音标的基本原理和发音规则,以带领学生当堂实操为重点,学生在开口发音、及时改错的过程中培养对国际音标的敏感,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中深入学习国际音标及其应用。
语言学与音韵学原理与应用工作坊旨在为从事传统音乐研究的师生补上田野调查中重要一课,使其在民歌田调中能够运用国际通行的理论与方法,使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文章能够符合国际标准,具有更强的国际传播力,进而为中国音乐学学术话语做出重要贡献。
(五)博士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专题学术论坛
10月16日,博士研究生拔尖人才专题学术论坛召开。此次论坛由音乐学系10名2020级博士生进行学术报告,邀请各领域专家进行评议,特别增设两人一组的学生评议环节,培养学生的同行评议与学术合作意识。
报告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梳理既往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呈现专业而精良的学术报告,从专家评议与学生评议中收获建议,探寻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为后续的学习科研规避问题、扫清障碍。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学术精神,音乐学系以多角度、远距离的方式设计评议关系,更为实质而实效地分享专家评议人与学生评议人的思考与分析,更好地实现涵育学术与培育人才的目标。
毕明辉教授从学术驱动力、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专业与学科三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调开宗明义重点介绍研究的原创性;二是在开篇应调动听众的积极性;三是需进一步明确问题意识;四是要注重学术仪态。
专题学术论坛的举办,是音乐学系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术平台的探索尝试。音乐学系后续将推进此类活动持续开展,搭建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科研的完整体系,为学生提供学术沃土与宽广平台。
音乐学系在为期两周的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系列活动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学生总结会上,系主任毕明辉教授从学生、学风、学识、实践方面进行总结,表示音乐学系将在未来开展更多学术活动,包括研讨会、大型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学术环境与资源;完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三级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研室制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切实帮助。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刘嵘教授表示将持续推进与音乐学系深入合作,鼓励学生珍惜良好的学术环境,扎实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教研总结会上,音乐学系领导班子听取各教研室对此次课标论证以及未来教研工作的建议。学校副校长黄虎出席会议,对此次实践周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予以肯定,并从一流学科建设的角度对音乐学学科建设提出要求。
音乐学系将以此次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系列活动为契机,深入持续推进“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加坚实的学术科研保障,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