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艺术学术实践周讲座|写给许家阿瞿的歌——中古未成年人墓葬中的音乐空间
发布时间:2023-10-17

ca252fd6aebf4d199676ec3d2babebf3.jpg

2023年10月12日,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2023年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系列讲座之“写给许家阿瞿的歌——中古未成年人墓葬中的音乐空间”在教学楼201学术报告厅举行。本讲座由中国音乐史教研室承办,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著名教授吴桂兵带来,与谈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耿朔教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周保华研究员。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系主任金溪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到场听会。

2cc4b997dcd2439d97900b37a6dbae51.jpg

讲座开始前,金溪副教授代表音乐学系向听众隆重介绍了吴桂兵教授的学术生涯、成果与贡献,并表达了对此次讲座的期待。

讲座伊始,吴桂兵教授介绍了考古学的本质及音乐的保存问题,通过《妞妞》与《春运母亲》两部艺术作品,表达出自身对未成年人死亡的伤感,引出研究未成年人墓葬的原因,并指出在研究中应将客观历史与主观情感相结合。

首先,吴桂兵教授讲解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并展示了马王堆汉墓、洛阳汉墓的乐器演奏陶人、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园图、南昌海昏侯墓椁室乐器库出土的钟、M5刘充国墓主棺、西安理工大学西南壁画墓等多件与音乐考古材料,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与地区考古发掘的音乐发展盛况。

在考古实物记载方面,吴桂兵教授通过东汉许家阿瞿的墓葬画像石及其墓葬平面图与剖面图,展示其中演奏排箫、筝、笙的乐者以及起舞的舞者等音乐相关元素。吴桂兵教授对墓中的铭文进行解读,将许阿瞿的歌从狭义角度进行界定,通过墓葬中显示的“镈钟四墨”“鱼椎”等字符,为观众讲解其所蕴含的音乐内容。

此外,吴桂兵教授通过丰富的文字史料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地区未成年人丧葬、冥婚等传统礼仪相关内容。包括《三国志·魏书·陈群传》《颜氏家训》注解案引戴冠《濯缨亭笔记》七、《三国志》卷五《魏书五》等。这些与传统冥婚相关的信息也见于临潼零口、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小孩李静训之长安休祥里万善道场墓、懿德太子墓等未成年人的墓葬中,其中也包含许多乐器记载,有金铃、银铃、乐器壁画、手持乐器的骑马俑、陶抚琴俑、陶女击鼓俑等,呈现出我国古代音乐及当代音乐考古的丰富成果。吴桂兵教授将考古材料与历史环境相联系,规范了研究者对研究材料的运用方法,由此发掘出音乐材料在构建墓葬空间的意义。

耿朔教授分享自身思考,指出讲座蕴含的丰富感性色彩及其研究价值。例如,对于儿童墓葬,贵族墓葬显示出了礼制与情感间的挣扎碰撞,平民墓葬呈现出了佛教独特墓葬形式,这些均有着不同的研究价值与内涵。

最后,金溪副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并从“知识、选题、方法、规范、情感”五个层面表达了自身关于此次讲座的理解与感悟,启发同学们关于考古学研究与音乐学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借鉴,加深了考古学研究中所拥有的“材料情感、学科情感、世界情感”三种情感类型对提升研究者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学生们对此次讲座提出问题,讲座教授给予详细解答。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墓葬的相关标记等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的组织方法、考古材料阅读方法等,激起了作为研究者的人文情怀与感性情绪。讲座以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学习的平台,将为音乐学系艺术与学术实践周后续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撰稿:李艺薇

摄影:李艺薇、范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