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艺术学术实践周学术沙龙|汉唐考古发现中的新出音乐因素
发布时间:2023-10-17

2023年10月13日,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开展主题为“汉唐考古发现中的新出音乐因素”的艺术与学术实践周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刘呆运研究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吴桂兵教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周保华研究员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耿朔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王军教授对谈,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金溪副教授主持。

学术沙龙正式开始之前,金溪副教授为在场师生郑重介绍了出席本场活动的嘉宾及代表性学术成果,正式为此次沙龙拉开序幕。

首先,刘呆运研究员从一系列考古发掘出的、与音乐相关的汉唐时期文物(如陕西石峁遗址中的口弦琴、十六国墓葬的乐俑等)入手,分析其各自特点并提出:商周之前的乐器多以实用性为主,而自汉代后象征性、娱乐性的乐器逐渐增加,体现出世俗化趋向。刘呆运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十六国和隋唐时期墓葬乐俑的形制、功能、乐器种类、乐队编制和排列,并通过这些信息推测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等级、审美观念乃至音乐文化的流变情况。

接着,周保华研究员为大家详细展示了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丁奉墓的地形、周边位置、现场勘察图,介绍了墓主人的家族情况,并展示了出土骑马鼓吹俑的出土情况等大量图片资料,详细描述了骑马鼓吹、后部鼓吹、军礼鼓吹在外型、动作、冠帽等方面的特点。还列举了诸多未能辨明的乐俑与壁画,一度引起热烈的学术讨论,如王军教授就认为其中一种用木头空腔发声的乐器有可能和云南阿瓦族的乐器有相似之处。

之后,吴桂兵教授以“音乐如何影响中古墓葬”为题,引出中古音乐因素遗存是如何影响墓葬、影响包括哪些方面、以及这些影响在中古墓葬考古研究和汉唐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具有何种意义等问题。就此,吴教授分析认为中古墓葬的音乐空间不仅限于具体位置、相对位置、系统位置和经营位置,更有存在空间、组合空间、视角空间乃至礼俗程序空间,因而鼓励音乐学学者从考古学研究的成果着手提出问题,开辟全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路径。

三位主讲人发言后,对谈人耿朔副教授提到两点重要思考。其一是,要把考古材料更好地运用于音乐学研究中,可以让音乐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有机结合后引发化学反应;其二是,在建立音乐学与考古学之间的联系时需要注重学术规范,例如墓葬出土的文物并不等于古人实际使用的物件,在论证中要尤其注意避免想当然的主观臆断。

对谈人王军教授在这之后向参与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补充道,随着国家建设的推进,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材料,也给音乐学研究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学者要学习如何规避文献当中的非客观性因素,在用好音乐文物客观应用的因素同时,规避看图说话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众多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反映出他们对跨学科研究和学术发展的浓厚兴趣。例如,在使用考古材料时如何处理复杂的考古学概念(类型学、地层学和文化因素分析等),有关学科研究转向的经历经验等。与会专家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了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最后,金溪副教授总结道:此次沙龙活动让学生和教师有机会直接观察、学习和交流考古一线材料,要感谢参与沙龙的诸位专家学者。希望未来音乐学研究可以不局限于借用资料,要努力实现音乐史学和考古学的密切合作、双向互动的理想状态,以求达成更丰富、更学术、更专业、更深入的学术成果。

本次沙龙通过交流双方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促进跨学科理论的碰撞与实践合作,拓宽了学术视野,钩沉稽古、发微抉隐,进一步为音乐学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



撰稿:欧阳德慧

摄影:欧阳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