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2023年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系列讲座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此次音乐学系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秉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优良学风,塑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学术品行,以学术交流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提升音乐学系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质量。首场讲座由世界音乐史教研室承办,邀请著名西方音乐史学者、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李秀军教授,进行了题为“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需要关注的历史问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音乐学系主任毕明辉教授主持,音乐学系副主任金溪副教授,综合教研室主任桑海波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讲座活动。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毕明辉教授首先代表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全体向艺术与学术实践周活动的参与者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并隆重介绍了本场讲者,中国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历史研究的先驱李秀军教授。正是李教授在西方音乐、外国音乐领域多年筚路蓝缕地耕耘,才奠定了当下中国音乐学院由西方音乐史研究拓展为世界音乐史研究的基础。毕明辉教授提请各位聆听讲座时特别侧重更大的历史史观,相信此次分享不仅是巨大的学术收获源,更是李秀军教授多年深耕研究经验的浓缩,供当代学子反身回顾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历程。
讲座伊始,李秀军教授对与会同学的学术道路表达愿景与期许,认为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尚需更多学科自信,还需深入学科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还需在世界范围内与本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一道,携手共进,更加完善中国的西方音乐史学科建设,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作出来自学科的历史贡献。
基于此,李秀军教授深入阐释了五个值得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历史问题。一是基督教与西方艺术音乐的关系与问题,二是西方艺术音乐的文化特征问题,三是西方艺术音乐与欧洲各国各民族乐派间的交流与关系,四是西方音乐研究与研究者的“身份”关系问题,五是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李秀军教授指出,西方艺术音乐与基督教发展密不可分。在这一基础语境下,西方不同国家采取的态度、方式及接受程度都影响着各国的音乐风格特征,对这一主题进行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讨,能够成为进一步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视角。
第二个问题方面,李秀军教授基于西方艺术音乐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的概念,认为其文化意涵旨在追求“真”与“美”,这与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追求“科学理性”的精神相契合。西方音乐追求“真理”的开放性特质,是其呈现给世界的一大突出特点,这对未来的西方音乐史研究提出要求,即需要深入到音乐特质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和土壤层面,特别要研究它们之间建构起的内在本质关系。
对于西方艺术音乐与欧洲各国各民族乐派间的交流与关系这一问题,李秀军教授认为西方音乐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看作一部西方音乐发展的交流史。西方艺术音乐特别是浪漫主义音乐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乐派(包括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应该成为现阶段西方音乐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于最后两个问题,李秀军教授通过分享解读苏姗·麦克莱瑞(Susan McClary)、科茨曼(Jeffrey Kurtzman)、于润洋、蔡良玉、刘经树等中外学者的音乐学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对当代学生的学术实践提出了建议与要求。李秀军教授认为,当代青年研究者需要具有问题意识,由此出发将问题与研究方法相统一,将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深入下去。
此后,现场的师生就中西学者的视角差异、个人学术研究经历等方面向李秀军教授提出问题,李秀军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历程予以精彩解答,与讲座内容形成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学生受益匪浅。
讲座最后,毕明辉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高度赞赏与精炼总结,他以历史问题的“交集性、交融性、交流性、交汇性、交叉性”回应李秀军教授所论述的五个重要问题。毕明辉教授认为,李秀军教授的讲授饱含深度与温度、横跨通史与断代史视野、兼顾全球史观与中国立场,既囊括基督教的接受和传播的程度导致欧洲音乐多样化的历史问题,又把握文化特征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浓缩,以及国家、民族、开放、革命等种种力量的和聚。毕明辉教授鼓励音乐学系师生以前辈学人的优秀品质为指引,锤炼学术,砥砺自身。
这次讲座无疑是音乐学系艺术与学术实践周的良好开端,音乐学系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为师生搭建起高水平学术讲座与科研活动的平台,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撰稿:刘孟凡
校对:葛戈
摄影:毕明辉、刘孟凡、林民栋